《规程》中规定耦合电容器的预防性试验项目有测量两极间的绝缘电阻、测量电容值和介质损耗因数tgδ。实践表明,由于耦合电容器的结构特点,这些项目对检出缺陷的有效性不高,它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分析。
(1)测量绝缘电阻对检出绝缘缺陷或开焊效果不好。对于电容器元件的开焊或未焊,一般认为可用兆欧表在测量绝缘电阻时是否有充电过程或放电时是否有放电声作出判断,但是,由于耦合电容器由100多个元件串联组成,元件间的连接片间隙很小,兆欧表电压又高,因此充放电过程均因间隙放电而不能反映出来。
对于电容元件受潮或局部缺陷的检测,也由于在串联电路中,只要有部分元件完好,就反映不出来。例如,某台由106个电容元件串联组成的耦合电容器严重受潮,微水量达52.45ppm,其绝缘电阻尚有750MΩ。浙江某电力发现一台预防性试验结果为3500MΩ的耦合电容器五个月后就损坏了。
实测表明,测量下电极小套管对地的绝缘电阻检出严重受潮缺陷是有效的。例如,测量上述电容器小瓷套对地的绝缘电阻为0MΩ。在总结各地试验经验的基础上,《规程》将测量耦合电容器小套管对地绝缘电阻增列为试验项目。要求用1000V兆欧表测量,绝缘电阻一般不小于100MΩ。
(2)电容量测量值的偏差不超过额定值的-5%或+10%的规定,对检出受潮、缺油的可能性不大。有的单位对发生事故的8台和解体已发现缺陷的7台耦合电容器的电容量测量表明,其电容量的变化均在合格的范围内;而个别元件的击穿所占的比列也很小。所以应用电容量偏差不超过额定值的-5%或+10%来检出受潮或缺油的可能不大。
(3)测量介质损耗因数也难于检出绝缘缺陷。由于耦合电容器由100多个电容元件串联组成,若其中仅有几个元件绝缘不良,即使介质损耗因数很大,它对总体的介质损耗因数。由表中数据可见,尽管故障元件的介质损耗因数很大,但总体介质损耗因数仍然很小。
基于上述,在《规程》中,除增列测量小套管对地绝缘电阻外,还增加了耦合电容器的带电测量(在运行电压下的设备,采用专用仪器,由人员参与进行的测量)。带电测量耦合电容器的电容值能够判断电力设备的绝缘状况。一些单位开展这项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表2-8 介质损耗因数测量值
序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故障元件
|
编号
|
3
|
23
|
46
|
53
|
18
|
4
|
7
|
12
|
tgδ(%)
|
11
|
14.1
|
13.3
|
13.7
|
10.9
|
6.7
|
8.6
|
6.6
|
Σtgδ(%)
|
0.2
|
0.4
|
0.4
|
0.4
|
0.6
|
0.3
|
0.3
|
0.3
|
注 绝缘良好的电容元件的tgδ在0.1%~0.4%之间。
《规程》规定,在运行电压下,用电流表或电流变换器测量流过耦合电容器接地线上的工作电流,并同时记录运行电压,然后计算其电容值。
判断方法是:①计算得到的电容值的偏差超过额定值的-5%或+10%时,应停电进行预防性试验;②与上次测量值相比,电容值变化超过±10%时,应停电进行预防性试验;③电容值偏差超过出厂试验值的±5%时,应增加带电测量次数(在较短时间内),若测量数据基本稳定可以继续运行。
另外,现场经验表明,色谱分析对发现早期故障也十分有效。 |